31. 与人类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9)
32. 斯宾塞代表作是《教育论》。提出了“教育准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等一系列著名论断,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20)
33. 第斯多惠是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在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上建立了不朽功勋,被人们尊称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20)
34.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最突出点在于他的作品《师说》,提倡尊师重道。(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21)
35.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编撰的很多书籍中影响最广、最深的,简称为《四书集注》或《四书》,《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材。(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21)
36.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21)
37. 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撰有《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翻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22)
38. 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础的手段。(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23)
39. 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24)
40.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P25)
41.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27)
42. 从活动水平看,个体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29)
43. 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②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③创造性,这是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30)
44.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它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31)
45.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效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32)
46.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品德发展、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33)
47.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具体和抽象的关系:(1)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2)培养目标是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基础;(3)教学目标是最低层次的概念。(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33)
48. 最早提出“全面发展”理论的是圣西门。(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34)
49.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学习者学会学习,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35)
50. 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目前教育目的最规范的表述。(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35)
51. 学校体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体育课。(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36)
52.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起点;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36)
53. “美育”一词最早是席勒在《美育简书》中提出的。(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36)
54. 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37)
55.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40)
56.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40)
57.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41)
58. 终身性,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活到老,学到老”。(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43)
59. 1904年“癸卯学制”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46
60. “壬戌学制”是我国近代以来最主要也是最稳定的学制模式,使用时间最长,是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代学制。(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46)